陳培明牧師

陳培明牧師
作和平之子(二)
刊登日期: 2019-07-07

最不想見到的事,終於見到;最不想發生的事,終於發生。

發生的那一天,我故意不聽,故意不看。但我的內心仍是關心仍是痛,內裡所發不出的悲鳴,實難以形容,只能以「痛心疾首」來形容。是的,我悲極了,但同時,我也忿怒了……

只是我要把生命聚焦,從聖經的角度把自己的角色定位。是的,作和平之子就是如此的艱辛,作鹽作光更非如理想中的掌聲處處,但仍要堅持仍要作。

怎樣才可以作和平之子呢?—就是締結和睦相處的氣氛。
「使人和睦的人」(peacemaker)(馬太福音5:9),從新約聖經的背景來看,是叫人在動盪的社會中,因為內心與神連繫而得到平安。當應用到社會層面的時候,也可指人際之間要和睦共處。為此,我們的一言一語,一舉一動,就應有新生的樣式,成為基督的代言人,使人從我們的言語行為上得到福音的好處,我們也藉此在社會上發揮和平及和睦共處的影響力。

怎樣才可以作和平之子呢?—就是締結以愛相繫的真義。
箴言10:12說:「恨能挑啟爭端;愛能遮掩一切過錯」。惡言相對,互相對罵,無非是發洩心中的恨。話到口邊,用詞便由尖酸到刻薄,句句穿心穿肺,否則就難以突顯厭惡又自義的心態。只是到了最終,就發現只是互相交換無知而已。以愛相繫,並不一定可以即時散發,而是一分一秒的操練,更是「養兵千日,用在一朝」的生活態度。多看別人的長處,多欣賞別人的努力,多向人微笑,多接納別人的短處,對自己就會寬容一點,也會容易放過別人。愛是無恨無私的,但總要有底線,就是如(羅馬書12:9)所載的「不可虛假;惡要厭惡,善要親近。」

怎樣才可以作和平之子呢?—就是締結靜心聆聽的空間。
約伯三友知道約伯身患重病之後,便大發熱心地向他進言。只是約伯並不欣賞,並以一句「無用的醫生」(約伯記13:4)來回贈,更叫他們收聲「惟願你們全然不作聲;這就算為你們的智慧」(約伯記13:5)。不論年紀有多大,經驗有多少,總會勇於發言,並自以為聰明,大有智慧。原來我們所講的,只不過是「黃綠和赤腳醫生」的質素。(箴言18:13)說得好:「未曾聽完先回答的,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。」多聽慎言,總有得著。

怎樣才可以作和平之子呢?—就是締造不作批評的胸襟。
「你們不要論斷人,免得你們被論斷。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,也必怎樣被論斷;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,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。(馬太福音7:1-2)「論斷」,又或說「批評」,就像對自己說,「我勁你低B」,「秘笈在手。」只是經歷日子的洗禮,累積了經驗,看事情的層面就會不同,方知道自己仍是那麼膚淺,那麼渺小,覺今是而昨非。世事之大,問題之深,實難以簡言約化(simplify),惟有忍耐慎言,免得「點錯相,殺錯人」。

讓我們多禱告、多聆聽、多欣賞、多關懷、多鼓勵、多祝福。成為和平之子。